发布日期:2025-07-20 21:36 点击次数:170
当数字货币概念的东风吹遍资本市场,拉卡拉这位"支付老兵"正试图搭乘这股热潮奔赴港股。然而,在其赴港上市计划的背后,股东清仓式减持的决绝、业绩持续下滑的颓势以及屡禁不止的合规风险股票杠杆多少,共同勾勒出一幅令人疑虑的图景。这场看似顺时应势的资本运作,究竟是破局之路,还是又一场割韭菜的游戏?
股东集体出逃:信心崩塌的信号
资本市场的每一次减持,都是股东用脚投票的无声宣言。拉卡拉的两大股东在此时选择集体离场,无疑向市场传递出强烈的负面信号。
作为第三大股东的孙浩然,其减持计划堪称"清仓式撤退"。公告显示,他计划在2025年6月至9月间减持全部1927.09万股持股,这意味着这位创始人的弟弟将彻底与拉卡拉切割。回溯过往,孙浩然并非首次减持,2024年三季度便以18.23元/股的均价减持403万股,如今选择彻底离场,其中深意耐人寻味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一大股东联想控股的减持动作。在拉卡拉股价因数字货币概念翻倍后,联想控股宣布将持股比例从26.54%降至23.54%。这已是联想控股三年内的第二次减持,2022年中期曾减持1682.29万股。作为持股超两成的机构股东,联想控股的连续减持绝非偶然,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对企业发展前景的谨慎判断。
股东在股价高点密集减持的行为,难免让市场联想到"套现离场"的嫌疑。尤其是在赴港上市计划公布后,这种精准踩点的操作,更让投资者对其上市动机打上问号——究竟是为了拓展业务,还是给股东创造最后的退出通道?
业绩颓势难掩:增长引擎已然熄火
股东的用脚投票,或许源于对拉卡拉业绩基本面的担忧。近年来,这家曾经的"支付第一股"正逐渐褪去光环,营收与利润的双重下滑已然成为常态。
2024年,拉卡拉营收57.59亿元,同比微降2.96%;归母净利润3.51亿元,同比大幅下滑23.26%。进入2025年,颓势进一步加剧,一季度营收13亿元,同比下滑13.01%;归母净利润1.01亿元,同比暴跌51.71%,净利率仅为7.72%,较往年大幅缩水。
细究业绩下滑的根源,核心业务的增长乏力是主要症结。作为营收主力的数字支付业务,2024年营收51.65亿元,同比下降0.27%,几乎陷入停滞;科技服务业务更是断崖式下滑18.43%,仅实现2.83亿元收入。两大业务板块的同时疲软,显示出拉卡拉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正逐渐丧失。
对于业绩下滑,拉卡拉将原因归咎于"季节性因素、春节长假及行业整体承压",但这种泛泛而谈的解释难以服众。在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向精细化、合规化转型的背景下,拉卡拉未能及时调整战略,反而陷入增长瓶颈,其经营能力的不足可见一斑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2022年因违规操作导致14.37亿元净亏损的教训,似乎并未让这家企业真正警醒。
合规风险高悬:屡罚不改的顽疾
如果说业绩下滑是拉卡拉的"内伤",那么合规问题便是随时可能引爆的"炸弹"。作为持牌支付机构,拉卡拉本应严守行业底线,但其近年来的表现却与此背道而驰,违规被罚早已成为常态。
近期曝光的POS机审核漏洞更是触目惊心。有媒体调查发现,个人用户无需实体经营资质,仅凭虚假信息即可注册为商户,激活POS机后便能轻松实现信用卡套现。这种"我支付给我"的操作,严重违反了支付行业的监管规定,也为金融风险埋下隐患。
事实上,这并非拉卡拉首次触碰合规红线。2021年12月,因违反交易信息追溯要求、未按规定设置结算账户等七项违规行为,被处以350万元结算,时任副总裁被追责;2023年,因客户身份识别不到位、未按规定报送交易报告等问题,被罚875.4万元;2024年更是罚单不断,成都、宁夏、河北等分公司接连被罚,年内累计罚款超800万元,时任总经理、副总经理均被追责。
频繁的违规操作与高额罚款,不仅消耗了企业的利润(2022年一次性计提近14亿元违规支出),更损害了其作为金融机构的信誉。在香港资本市场对合规性要求更为严格的背景下,拉卡拉的"前科"无疑会成为其赴港上市的最大障碍。
上市前景存疑:谁来为概念买单?
尽管问题重重,拉卡拉仍试图借助数字货币的东风推进赴港上市。在《上海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》与香港《稳定币条例草案》出台后,拉卡拉迅速宣称将"加快数字货币在跨境场景的应用",这一表态也确实推动其股价短期内大幅上涨。
但概念炒作终究难以替代基本面支撑。拉卡拉所谓的数字货币布局,目前仍停留在口号层面,尚未有实质性的业务进展或收入贡献。在主营业务增长乏力、合规风险未解的情况下,仅凭概念便试图登陆港股,其融资前景不容乐观。
香港资本市场向来以理性、成熟著称,投资者更看重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与合规水平。对于拉卡拉这样业绩下滑、股东减持、屡遭处罚的企业,即便成功上市,恐怕也难以获得资金青睐。毕竟,资本市场可以为概念买单一时,却不会为缺乏根基的故事买单一世。
拉卡拉的赴港上市之路,注定不会平坦。股东的集体离场、业绩的持续下滑、合规的沉疴痼疾,每一个问题都足以让其上市计划蒙上阴影。最终,这场资本运作究竟是破局之策,还是又一场收割游戏,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股票杠杆多少,但对于投资者而言,保持警惕或许才是明智之举。
当数字货币概念的东风吹遍资本市场,拉卡拉这位"支付老兵"正试图搭乘这股热潮奔赴港股。然而,在其赴港上市计划的背后,股东清仓式减持的决绝、业绩持续下滑的颓势以及屡禁不止的合规风险,共同勾勒出一幅令人疑虑的图景。这场看似顺时应势的资本运作,究竟是破局之路,还是又一场割韭菜的游戏?
股东集体出逃:信心崩塌的信号
资本市场的每一次减持,都是股东用脚投票的无声宣言。拉卡拉的两大股东在此时选择集体离场,无疑向市场传递出强烈的负面信号。
作为第三大股东的孙浩然,其减持计划堪称"清仓式撤退"。公告显示,他计划在2025年6月至9月间减持全部1927.09万股持股,这意味着这位创始人的弟弟将彻底与拉卡拉切割。回溯过往,孙浩然并非首次减持,2024年三季度便以18.23元/股的均价减持403万股,如今选择彻底离场,其中深意耐人寻味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第一大股东联想控股的减持动作。在拉卡拉股价因数字货币概念翻倍后,联想控股宣布将持股比例从26.54%降至23.54%。这已是联想控股三年内的第二次减持,2022年中期曾减持1682.29万股。作为持股超两成的机构股东,联想控股的连续减持绝非偶然,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对企业发展前景的谨慎判断。
股东在股价高点密集减持的行为,难免让市场联想到"套现离场"的嫌疑。尤其是在赴港上市计划公布后,这种精准踩点的操作,更让投资者对其上市动机打上问号——究竟是为了拓展业务,还是给股东创造最后的退出通道?
业绩颓势难掩:增长引擎已然熄火
股东的用脚投票,或许源于对拉卡拉业绩基本面的担忧。近年来,这家曾经的"支付第一股"正逐渐褪去光环,营收与利润的双重下滑已然成为常态。
2024年,拉卡拉营收57.59亿元,同比微降2.96%;归母净利润3.51亿元,同比大幅下滑23.26%。进入2025年,颓势进一步加剧,一季度营收13亿元,同比下滑13.01%;归母净利润1.01亿元,同比暴跌51.71%,净利率仅为7.72%,较往年大幅缩水。
细究业绩下滑的根源,核心业务的增长乏力是主要症结。作为营收主力的数字支付业务,2024年营收51.65亿元,同比下降0.27%,几乎陷入停滞;科技服务业务更是断崖式下滑18.43%,仅实现2.83亿元收入。两大业务板块的同时疲软,显示出拉卡拉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正逐渐丧失。
对于业绩下滑,拉卡拉将原因归咎于"季节性因素、春节长假及行业整体承压",但这种泛泛而谈的解释难以服众。在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向精细化、合规化转型的背景下,拉卡拉未能及时调整战略,反而陷入增长瓶颈,其经营能力的不足可见一斑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2022年因违规操作导致14.37亿元净亏损的教训,似乎并未让这家企业真正警醒。
合规风险高悬:屡罚不改的顽疾
如果说业绩下滑是拉卡拉的"内伤",那么合规问题便是随时可能引爆的"炸弹"。作为持牌支付机构,拉卡拉本应严守行业底线,但其近年来的表现却与此背道而驰,违规被罚早已成为常态。
近期曝光的POS机审核漏洞更是触目惊心。有媒体调查发现,个人用户无需实体经营资质,仅凭虚假信息即可注册为商户,激活POS机后便能轻松实现信用卡套现。这种"我支付给我"的操作,严重违反了支付行业的监管规定,也为金融风险埋下隐患。
事实上,这并非拉卡拉首次触碰合规红线。2021年12月,因违反交易信息追溯要求、未按规定设置结算账户等七项违规行为,被处以350万元结算,时任副总裁被追责;2023年,因客户身份识别不到位、未按规定报送交易报告等问题,被罚875.4万元;2024年更是罚单不断,成都、宁夏、河北等分公司接连被罚,年内累计罚款超800万元,时任总经理、副总经理均被追责。
频繁的违规操作与高额罚款,不仅消耗了企业的利润(2022年一次性计提近14亿元违规支出),更损害了其作为金融机构的信誉。在香港资本市场对合规性要求更为严格的背景下,拉卡拉的"前科"无疑会成为其赴港上市的最大障碍。
上市前景存疑:谁来为概念买单?
尽管问题重重,拉卡拉仍试图借助数字货币的东风推进赴港上市。在《上海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行动方案》与香港《稳定币条例草案》出台后,拉卡拉迅速宣称将"加快数字货币在跨境场景的应用",这一表态也确实推动其股价短期内大幅上涨。
但概念炒作终究难以替代基本面支撑。拉卡拉所谓的数字货币布局,目前仍停留在口号层面,尚未有实质性的业务进展或收入贡献。在主营业务增长乏力、合规风险未解的情况下,仅凭概念便试图登陆港股,其融资前景不容乐观。
香港资本市场向来以理性、成熟著称,投资者更看重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与合规水平。对于拉卡拉这样业绩下滑、股东减持、屡遭处罚的企业,即便成功上市,恐怕也难以获得资金青睐。毕竟,资本市场可以为概念买单一时,却不会为缺乏根基的故事买单一世。
拉卡拉的赴港上市之路,注定不会平坦。股东的集体离场、业绩的持续下滑、合规的沉疴痼疾,每一个问题都足以让其上市计划蒙上阴影。最终,这场资本运作究竟是破局之策,还是又一场收割游戏,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,但对于投资者而言,保持警惕或许才是明智之举。